2012年林肯傳上映的時候,在電影院裡看到最後很多美國人都在哭,可惜我當時對美國歷史政治完全不了解,看影片也大多沒看懂,所以沒什麼心得,只注意到很多美國人在哭,也留下林肯真的很偉大的印象。後來終於有字幕重看了一遍,再到處google,才開始慢慢了解整個歷史背景。這部片對台灣人可能難懂,但是我卻反覆看了好幾遍,就想找一個問題的答案:一個讓好幾代人不斷懷念景仰的偉大國家領導人,具有什麼特質?為什麼這麼多美國人看哭了?
這部片主要描述1865年,林肯生前最後三四個月,如何促使「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(廢除奴隸制度)」通過的過程,對其他描述不多。雖然這段時間剛好也是南北戰爭結束的時間,但沒有說太多,影片多少也描繪了林肯的家庭和人格特質,他是個幽默風趣、很會講故事的人,但這一點,並不足以讓他成為"偉大"的總統。
這裡出場人物不少,而且都有各自的立場:民主黨反對修憲(反對人生而平等的主張),而林肯所在的共和黨也有分兩派,激進派認為「人生而平等」但卻不支持林肯,另一派覺得這事不重要沒有特別想修。在這電影裡,林肯的立場是很有趣的...他並不認為「人生而平等」(所以支持廢奴隸的人也不太喜歡他),但是他認為聯邦政府要好好的走下去,廢除奴隸制度是必要的(主張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」),所以他努力各派的人一起完成這件事。(要看這部片,要稍微注意:「人皆生而平等」和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」的差異,林肯和那個年代多數人一樣是種族歧視者,他主張後者)
當然現實是殘酷的,這種事情並不是曉之以理就能成功的,畢竟有多少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原則或利益,轉而支持林肯呢?所以他各種手段都用了,對各群人曉之以理、軟硬兼施、買票賄賂,就為了爭取國會2/3席,讓修正案通過。最後以一席之差通過了修正案。另外這個修正案是南北戰爭結束前必須完成的,如果不完成,未來更不可能完成,所以他甚至對自己人也隱瞞些事實拖延戰爭,要在南北戰爭結束前這段時間,達成目標。[裡面還有一個人讓我很佩服,激進派領袖史蒂文,他就是放棄自己的原則(也不算真的放棄),幫助林肯的人...但是再講下去就嚴重劇透啦。]
佩服的,不只是林肯的遠見(對聯邦政府好必須廢除奴隸制度),還有對這件事必須完成的決心和魄力(跟各派的人周旋用盡手段)。希望有空的朋友可以找找這部片子。
如果林肯這樣的總統出現在台灣的歷史上,我完全可以想象會有一群人先把他造成品性超凡的"神",把他說的十分偉大,再有一群人來踢爆他,說他怎麼讓底下的人買票賄賂才讓修正案通過,以道德標準來批評他。我覺得我們對各行各業都常常要求要"道德",新聞常常用一種誇張的口氣來描述「缺德」是多麼「天理難容」的事,所以也有好多正義魔人的出現。但這其實是一種高標準,甚至常常是「違反人性」的高標準。
如果要選一個國家領導,道德標準是多重要的事?有時候我會思考,是不是就是因為對「道德」的講究,讓我們選不出真正為國家好的領導人。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"道德"放在最前方,他還有辦法為國家謀取最大利益嗎? 道德是拿來自我要求,能做多少算多少,守法才是基本的。而法不合理,就要改法,於是片裡林肯推動了修正案。
法治是民主的制衡,如果不重視法,我們能誇耀我們的民主嗎?
現在想想,在學校教育裡,道德教育還沒那麼重要,但社會課、公民課裡的法治的教育真的很重要,我覺得這部片應該放在國中或高中的公民或社會課裡,可以從裡面學到關於法、關於民主、邏輯思辯、改革的事。其實,美國並不是民主國而是民主制共和國,真正的民主國會很糟糕,共和國比較好,史上唯一
PS 不是說道德教育不重要,但道德是用來要求自己的,不是拿來批判別人的。每個人總會有一些經歷而重視不一樣的東西,有的人是為了生存,很難有一個標準要求大家遵守。但是法是最基本大家在社會上混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,學校教育更應該在這裡好好加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