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我們喜歡服務。我們喜歡好的服務態度。
我們心裡有一個很特別的評價系統:我們要服務人,然後花錢也想享受到好的服務。
可是好的服務是什麼?在討論一些行業算不算服務業之前,是不是應該先說一下服務是什麼?服務態度應該是怎樣?
”服務"是什麼我還沒弄清楚,但是"服務態度"我是有想法的。
我覺得一個”正常的”服務態度,就是”尊重(禮)”的態度而已。暫訂代號為服務1。我們希望社會間人人互相尊重,這應該能成為大部份人的共識,所以這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,特別的是我們社會對尊重或禮的認識可能有偏差。
在識字率提升、資訊傳播速度加快的同時,用字的精確度卻越來越低,然後字義就開始轉變,特別是抽象的字。有些人覺得語言能溝通就好,但就是這種糢糊的定義在溝通上會產生誤解,特別是對母語。外語上沒問題是因為外國人不會跟你計較用字的問題,願意透過你的用字去猜你的本意,但在母語上是很少人會用這種想法。所以,如果不想從定義開始討論,另一種方法,就是把所有的溝通都當作是外語在溝通,不要執著對方的用字(因為每個人對字的定義是不一樣),然後去理解對方整體的概念,不過這種方法用在法律上會很麻煩,法律上很多是專門的定義的。(所以母語真的很重要!)
接下來就是,有些人有一種「我是大爺,花錢就是買服務」的心態,扭曲了服務二字和服務態度。而有些行業競爭,除了本身的賣點外,要滿足顧客,甚至要滿足大爺心態,所以有了異常的服務態度,漸漸的服務態度就被扭曲了。暫訂為服務2,這種服務態度更能更接近一個詞,服侍。
現在看到有人在誇台灣”服務態度”好,我真不知道該笑該哭,這個讚美往好的方向是表示台灣有尊重人的態度(服務1),但也可能只是來自一些為了滿足”大爺心態”、”顧客滿意"的作為(服務2)。
再來還有"政府是公僕”要"服務"人民,醫生、老師、軍警、…都是在服務社會,結果大眾要求所有行業的”服務態度”,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偷換概念,都要用服務2來要求。
政府的工作,很多政策要推動,本來也不能以服務2的態度為主。如果只要"滿足人民”,在還沒有推動垃圾車和垃圾分類前,就可以說,垃圾分類對人民不便、大家都要追著垃圾車的時刻處理垃圾很麻煩。但是實際上雖然讓每個人有點麻煩,但對台灣”未來、整體生活環境”有利,所以政府開始慢慢培養人民的習慣,讓我們現在有一套在國際間非常獨特的垃圾處理流程,算是整體往好的方向而走出自己一條路(台灣之光!!!)。當然,人民的需求是什麼也是要關注的,但是施政的態度不能只停留在服務2”滿足人民"而已。
還有交通運輸業也不太一樣。像”航空業”,他們也是在服務人,但是飛機上出現”大爺們”隨便要求換坐位怎麼辦?或飛機因不可抗力晚點誤點就譴責航空公司?”飛行安全的問題”也不是一般人能懂的呀!
有些賣知識的行業,顧客習慣一來開口問個什麼就要答案,有些問題是較少碰到的情況,或是要跑程式寫程式本來就須要一點時間的,或是新法規上路有執行細節還不清楚…結果…顧客急著要答案,問了你答不出來就是不專業,問了你答不完整答不好就是沒有職業道德,問了你你還要叫我去問別人就是推卸責任。還有一種問題:專業的不被尊重,半專業或不專業的跑來賣弄壓低價格,造成一般人對專業的誤解。
很多行業都遇到各種問題,說白了就是「不尊重專業」的現象。所以在爭議XXXX是不是服務業前,是不是要先討論:把尊重還給各行各業,然後再依各行各業特殊性去做調整,我想法律在制訂也是這樣來的,先有了所有人適用的”大法”,才有針對各行各業的”小法"。
會對”服務態度”討論出現兩個解釋,也是因為注意到”禮”這個字在生活上本身就有兩個意義在混淆。禮1是禮貌的禮,是"人類的行為規範 (風俗習慣而成的準則)”。而我指的”正常的服務態度"是禮2,是尊重的態度,這是個很抽象的概念,目前只能先借用一種說法:人與人之間適度距離的展現,這和禮貌的禮是兩個意思。禮字還有好幾個用法解釋,這裡只拿了一般會混淆的出來說而已。
小時候覺得背解釋很無聊,長大之後才知道,要和別人溝通達成共識,要先確定那些用詞我們有同樣的認知。這裡對服務態度的說法是我個人定義和理解,應該是求同存異的想法,有必要可以修正或換個定義再討論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